蕩秋千的童年


今年的春天來得早。

剛進二月,沂河岸邊和風拂面,楊柳吐綠,我和老伴領著孫女到河灘上放風箏。迎著風,風箏升到空中,我仰頭看,陽光耀眼,忍不住打幾個噴嚏。老伴去柳樹下折來一把細柳條,編成兩個圈兒戴在我和孫女的頭上。又從楊樹上折來細枝擰哨兒,他擰下樹皮,管狀,用指甲刮去頭上一段外皮,含在嘴裏用力吹,短小的,吱吱響;粗長的,嗚嗚響。孫女見了驚奇不已支付寶認證。聽著哨響,這讓我想起了童年春天裏的時光:擰哨兒、踢毽子、打秋千。

每年過了正月十五,父親就開始忙碌起來,他出圈肥、壘地坎、修擋水牆、開墾地邊荒坡、收拾犁具繩索等。當脫下棉襖棉褲換上夾襖夾褲時,我和弟弟就開始央求父親給我們搭秋千架子。那時候覺著打秋千是一種極好玩的事。搭秋千架子是很費工夫的活兒,經再三央求,父親會在春分過後於百忙之中抽出一晌午工夫動手搭建。

秋千架總是搭建在我家大門前西邊的空地上。這是人們的好耍場兒,靠牆根是上了年紀的人安坐的地方,爺爺和他的老夥計們抽著旱煙袋,曬太陽啦閑篇兒。母親和嫂子有時也拿個板凳出來坐著納鞋底,邊幹活邊照看著到處亂跑的侄子。

星期天的早晨,父親用鐝頭刨坑,靠西邊埋住兩根檁條,隔三步遠靠東邊埋住兩根檁條,都是上端交叉,用麻繩捆牢,找一根結實直溜的槐木檁條提前穿上兩個大鐵環橫擔在上邊,形成門口狀。坐著的木板是多年前木匠給做傢俱時順便做好的,一棉布尺長,一拃寬,兩端鑿了圓洞,父親解下手推車上結實的拉繩,穿過板子上的兩個洞,兩頭分別系在那兩個鐵環上,調整繩索,讓板子離地一尺高,然後父親站上去,壓牢繩扣兒,抬頭檢查一遍就好了。

早有十幾個半大孩子等在一旁,我弟弟找來細繩拴在兩邊粗繩上,他坐在木板上,兩手握著粗繩支付寶 優惠,另有兩個小孩扯著細繩送一送,一來一回,越蕩越高,我弟弟喊:“再加把勁兒!”幾個上下,到最高處時,他的頭甚至高過橫樑。男孩子們輪著打,一時半會兒輪不著我們女孩子,於是,我們踢毽子,比一比,看誰踢得多。毽子是自己縫製的,用花布、藍布縫成火柴盒般大小的正方形袋子,裝上十粒八粒玉米,六個小包兒連角和成一個毽子,蒸包般大小。踢毽子有多種花樣兒,最簡單的就是接連著踢,以踢了多少下論勝敗。我最多的一回連續踢了七百多下毽子才落了地。最有意思的是一邊踢一邊唱,加一些花樣兒:“一呀二呀一三打!”用腳打身後踢一下;“一四一五挎!”就是讓毽子落在平抬起的胳膊上;“一六一七站!”讓毽子落在腳尖上;“一八袖!”讓毽子落在袖筒口;“一九一十頂呀!”讓毽子落在頭頂上。這些動作一氣呵成,哪個環節毽子掉地下,退一旁,讓別人踢,等那人也失誤了,自己接茬兒繼續。誰先踢到十,就贏了。

終於輪到我們上秋千了。我的侄子上前爭,他太小,不敢讓他坐上去,怕跌著。我嫂子上前把他抱一旁。我坐上去,芬和芹一邊一個扯著細繩送痔瘡手術復發,越蕩越高,只覺得兩耳生風,感覺像飛起來。我嫂子見了大聲問:“妹妹呀,看著你婆婆家了嗎?”我笑答:“看見了。”又問:“你婆婆家的大門口朝哪?”我答:“不知道。”嫂子說:“我知道呀,你婆婆家的大門口朝街,磨眼朝天,板凳四條腿,看門狗一見生人汪汪叫。”一邊玩耍的人聽了都笑起來,悠蕩一會兒我下來,芬上去我和芹送,嫂子又問芬那幾句話——高興唄!還有一種玩法,是自己驅,雙腳站在木板上,雙腿微屈,兩手握著粗繩,別人送一下,自己努力,往前驅,往回收,越驅越高,累了,就老實站著,悠蕩十幾個來回,下來,別人上去。

村裏好多人家搭成秋千架,有時我們去別人家看看,閑著時,也坐上去悠蕩一回,試一試,感覺都不如自家的好。有的人家搭成的秋千是將就兩棵樹,捆上橫樑,拴上麻繩湊合著,能哄得孩子不哭就算數。

清明節前的這段日子,不用拾柴火,也沒有豬草可割,是一年裏難得的好時光,放學後,我們大都是在秋千架左右玩耍,有人打秋千,有人送,有人看,也有人去折來柳樹楊樹枝子擰哨兒。

等到了清明這一天,是閒暇日子,男女老少都不幹活兒,嫂子姐姐們來到秋千旁,說:“小孩子們已經玩了這些天了,該我們打秋千了。”於是,她們輪流坐上秋千板子輕輕地蕩一會兒,借此回憶回憶久遠了的兒童時光。我們沒人和她們爭,站在一旁看熱鬧,或是摸出熟雞蛋來把玩,有的撕下一片紅色的蘿蔔錢兒,蘸點水把雞蛋染成粉紅的,然後找小夥伴碰,誰的雞蛋殼破了,就是輸了。母親說紅皮雞蛋皮厚,我挑一個大的,拿出來找人碰,碰了幾個都贏了,沒想到葉子來了,她笑著從口袋裏摸出一個鵝蛋來。我硬著頭皮和她碰,只一下,我的雞蛋殼就碎了。

過了清明節,父親一早就把秋千架拆了。每年都這樣。有句老話說:“秋千打前不打後,打後跌破頭。”

所以,小孩們心疼沒用,過了清明節,就看不見秋千了,只能盼著第二年的清明快點到來……

“奶奶快看!”孫女大叫,“天上有兩只大鳥。”

我回過神來,見遠處天空飛來兩只白鶴,盤旋一圈兒,落在淺水處。